还有一个多月,中小学生就要迎来暑假,很多家长也开始提前帮孩子规划假期,而主打沉浸式体验的研学游颇受追捧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不过,价格虚高、货不对板、流于形式等问题也频频引发吐槽。此前,就有家长曝光某学校组织的研学游,5天收费就高达5980元。还有些研学活动内容安排随意,路线设计不合理,只旅行不研学,学生花了钱和时间也没有真正学到东西。
现在一些地方已通过建立公开遴选机制着手规范。
各地“研学热”恢复明显
但乱象频发
自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了《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》,研学旅行已经纳入全国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。广东、浙江、江西等地因地制宜建设了一批研学基地,制定了研学的具体实施意见。
“双减”背景下,父母更加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。研学让孩子走出教室,探索自然,接触社会,通过实践体验达到“知行合一”。这种教育形式已被教育部门、学校、家庭广泛认可。
研学市场近年来增长迅猛。按照相关规定,学校通常安排小学四到六年级、初中一到二年级、高中一到二年级参加研学旅行。业内人士估计,研学旅行市场总体规模超千亿元。
然而,随着研学市场的复苏,多方抢滩、价格虚高、货不对板等问题也不时暴露出来,研学游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的现象愈发凸显。
比如,普通的“春游”“野炊”加个研学标签,价格马上翻上几倍;说好的去体验生活,结果孩子们三五成群聚在一起玩手机打游戏;还有某些培训机构打着研学名头偷偷搞竞赛考试……凡此种种,背离了教育初衷,也浪费了家长们的钱财精力。
同时,随着需求与日俱增,除学校外,更多市场机构开始涉足,整个行业呈现出非标准化趋势。如此虽拓展了选择空间,却也滋生了钻营空子。特别是不少旅行社等本身与教育不沾边,更别提能做到寓教于乐、寓学于趣。结果往往就是规划时随心所欲、毫无章法,营销广告倒是吹得天花乱坠。
为行业细化规矩
制订严格的考核方案
有名无实背后是利益驱动。事实上,早在2016年,相关部门就发布了《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》,要求各中小学要把研学旅行纳入教育教学计划,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。
推动研学游健康有序发展,还是得为行业细化规矩、祛祛虚火。目前,多地制定了相关服务规范,诸如准入标准、资质标准、产品标准、运行标准、内容标准等,制订严格的考核方案,科学评价研学旅行的效果,倒逼游学机构有的放矢提高自身业务水平、开发优质研学内容,让学校和家长按图索骥、去芜存菁地为孩子做出更好的选择。
比如江西省新余市制定了中小学研学实践管理办法,建立健全公开遴选、家委会监督等机制,促进研学机构良性竞争,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研学服务。
研学无论采取哪种形式,花多少钱,最终都要回归教育的本义。当然,这还需要更多“正规军”发力。
希望教育、文旅等部门能积极合作,挖掘更多精品线路、宝藏营地,依托既有资源最大限度满足各个阶段孩子的研学需求。
综合半月谈 新华视点
关键词:
